苏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第3页)
安德列耶娃是活动观点的维护者。他根据上面所述的理由提出,既然苏联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大大晚于心理科学的其他分支,它面对着一个有马克思理论传统的心理科学,那它就有可能自觉地为自己选择建立科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原则。照她看来,活动原则就是这种最适宜的原则。安德列耶娃认为,把活动原则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就可以:“第一,保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对具体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在社会规律的关系中解释它们的心理内容;第二,把社会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是社会心理学知识‘引进’心理学之中的自然方式”。
当然,活动原则也是普通心理学的原则,它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实现,有其具体的特点和特殊的内容。安德列耶娃认为,简洁地说,这种特点就是:“社会心理学把自己的兴趣集中在共同行动上。”
这里顺便提一下,安德列耶娃(以及其他人,如А·乌列多夫)在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时,还涉及一个虽然所处层次较低,但也带有方法论性质的问题,即:在社会心理学中,要把心理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起来。这在理论上无可争议。因为,研究方法是由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既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现实的两个方面——集体和个人,那它就不仅要采用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借用其他学科(如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的方法。否则,不会给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带来好处。但现实的情况是,受过社会学训练的社会心理学者不习惯于实验室实验的方法,而受过心理学训练的社会心理学者则又不习惯于社会学跨文化的方法。如何把它们结合、统一起来,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三,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重视集体问题的研究,是苏联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如何研究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在这方面,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彼得罗夫斯基提出和形成的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最值得我们注意。简要说来,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理解群体、集体的内部过程、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切心理现象,都必须以这些心理现象与群体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内容的依从关系为基础。这是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的最根本观点。
2.西方的传统社会心理学中注意研究小型群体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以对冒充的、非真正的集体呈示无意义材料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把对小型群体的解释加以心理学化、简单化,排除其社会联系。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集体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3.真正的集体和松散的群体之间有原则性区别。在松散群体中,人和人的关系是面对面的接触、直接的相互作用,如压力、吸引力、服从、共同感受等。而如果把这种直接性加以夸大和绝对化,就会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抹煞其间的大量中间环节。因而,松散的群体往往被看成是一种接触动作和情绪向往的总合,是一种情绪—心理的共同体。在松散群体中,所产生的联系是完全个人的,这种联系不能对群体成员的个人关系发生很大影响。
在集体中,有决定性意义的则是:人们的相互关系是由共同活动的目的、任务、价值,亦即活动的内容方面所中介的。集体是阶级、社会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心理共同体。在集体中,成员间的联系是一种共同活动的责任依从关系。这种关系对个人关系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个人关系却不能瓦解集体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所以,研究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时,必须考虑它的中间环节,共同活动的内容方面。
4.依据群体活动的目的、任务、意义等,群体可以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与此相应,群体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松散群体、联合群体或合作群体、集体、小集团。
在松散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如,同一病房的患者,同一车厢的旅客,刚刚结交的伙伴等,因为没有共同的活动,就都属于松散群体。
在联合群体或合作群体中,个人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一个成员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的。如达到一定团结水平的学习小组,个人的成就和报酬依赖于共同努力的生产班组等,都属于这一类。从发展上说,这种类型的群体是松散群体发展到集体的中间或过渡阶段。
在小集团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对其成员有个人意义、但其目标妨碍社会利益的群体活动内容为中介的。
所以,并非任何共同活动的人们的共同体都可以叫作集体,而是只有那些高度团结、从事高水平的整合活动、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
5.由于活动内容的中介,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有复杂的多水平结构,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表层,深层,核心层。彼得罗夫斯基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这三个层次。最外面的表层代表传统研究的人际关系,这个层次是个人间的以情绪为基础的直接关系,如同情和反感、群体的相容和动作的协调、接触的难易、趣味是否相投、受暗示性大小等,都是属于这个层次的现象。所谓社会测量只能用于这个水平。中间的深层代表以共同活动及其价值为中介的人际关系。这个层次不仅包括所有成员间情绪上是一致的,而且在共同活动的价值方向上也是相似的。这种人际关系已经具有集体的特点,成员间已经彼此看作是共同活动参加者。最里面的核心层代表集体最本质的关系——集体主义感。在这个层次上,成员可以既不表现从众,也不表现为不从众,而是自觉地同意集体活动的目标。
与划分层次同时,这各个层次的人际关系又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是辩证地互相联系着的。所以,研究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应当进行多层次分析。
彼得罗夫斯基的理论近年来在苏联社会心理学界得到重视并被承认。他被认为是苏联研究集体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权威。
第四,构建完整方法论体系的尝试。
1982年初,肖洛霍娃在“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总结”中,系统地提出了一个构建社会心理学方法论体系的轮廓。这是自六十年代苏联社会心理学重新发展以来为社会心理学建立完整方法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按照肖洛霍娃的意见,苏联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职能应该是:“把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过程;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则;实现关于方法的哲学学说,建立具体社会心理学方法的系统;研究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时应用普通心理学的原则、范畴、方法;形成社会心理学本身的原则、观点、范畴。”
肖洛霍娃提出,在心理研究所进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当中,作为方法论的原理,所遵循的是以下四组原则。
第一组原则是对社会心理学有特殊意义的科学世界观的一些一般性原则:党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社会的发展的原则、理论实践统一的原则。
第二组原则包括普通心理学的这样一些原则:决定论原则、反映论的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则、发展的原则等。
第三组原则包括:总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个性的观点。它们本来是一般科学或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只是近十年才进入苏联社会心理学中,成为进行研究的原则。
第四组原则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它们本来是一些被研究的客体、范畴,在经过充分地分析研究之后,逐渐形成为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方法论分析的手段,规定着进行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属于这一类的范畴有: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交往,活动。在形成为方法论原则的过程中,这些范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社会关系目前已经形成为一项原则,而把交往作为一项原则看来则为时尚早。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它和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是社会心理学知识的逻辑中心。活动范畴本来已经成为苏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但是苏联心理学界在对活动问题的理解上,目前还存在着相当尖锐的争论,还没有一致的意见。肖洛霍娃自己承认,她的(苏联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可以增减改动,还是一个没有最后形成的系统。尽管如此,但它仍不失为一个颇有价值、因而值得重视的尝试。
四、苏联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政治决定着它的发展,它一旦背离了政治的要求,就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干预。而当政治需要时,它马上又可以迅速发展。30年代社会心理学遭到批判和否定,陷于停滞状态,60年代以来的重新恢复和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就是有力证明。政治也决定着它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决定着它研究哪些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和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是由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必然如此。试问,研究苏联社会中的现实社会心理现象,脱离了政治的要求如何能够进行呢?
第二,重视理论建设。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是苏联心理学的传统特点。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形成较晚。在它开始形成的时候,面对着两个现实:1已经有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苏联普通心理学(以及它的各分支);2存在着一个基本上是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之外而形成了的西方社会心理学。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联社会心理学就亟需从本国的普通心理学理论出发,考虑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现实发展,进行理论建设。
近年来的苏联社会心理学特别强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思想(如关于活动、交往、个性、社会关系等问题)给以很大注意,希望以此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近年来的苏联社会心理学力求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这就涉及探讨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它和普通心理学、社会学的关系问题,力求明确研究原则,并注意方法论的建设。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学者,如洛莫夫、肖洛霍娃、彼得罗夫斯基、安德列耶娃等,大都从事着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解决社会提出的现实问题。如果说在60年代,在苏联社会心理学重新发展的最初年代,主要是偏于理论探讨,那么到70年代以后,应用和实验研究就日益增多起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几乎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企业管理,社会规划,医学,军事,体育运动,婚姻、家庭、人口,社会咨询,民族,宗教,司法等等。甚至像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问题,也已有人开始进行研究。近年来,文献上经常会看到下面这样一些应用性的课题,如企业领导者和工人间的关系,企业中的社会心理气氛,青工问题,人员流动(不安心工作),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的关系,商业单位中买卖双方交往的特点和发生冲突的问题,农村居民的需要的变化,离婚和青少年犯罪等。即使是理论性探讨,也和现实生活有着明显的联系。如,和西方不同,苏联社会心理学强调研究集体问题,研究集体中的个人和人际关系。彼得罗夫斯基的活动中介和层次分析理论在这方面是颇有价值的理论成就。而这显然也是从苏联的社会生活现实出发的。
第四,还在发展形成之中,处在不够成熟的阶段。苏联的普通心理学在世界心理科学中可以说是自成体系,别具特色,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分支也很有其自己的特点。社会心理学的情况则与此不同。它的不够成熟表现在以下方面: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基本理论方面争论仍然不少;所采用的概念多是从普通心理学概念中移植而来的,冠以“社会”字样,如“社会定势”,“社会定向”等,缺乏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未能完全摆脱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影响。而归结为一点,则是还没能建立起自己的独特体系。
苏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洛莫夫在全苏第五届心理学会(1977)上曾指出,苏联的社会心理学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问题:和社会学的研究混淆不清;抄袭西方社会心理学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探讨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得不够。洛莫夫针对这种情况号召社会心理学者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从根本上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是为人民日报社在职干部新闻研究生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班写的讲稿,后收入《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一秒记住新域名 m.7kzw.org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