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第1页)
一、列昂捷夫和他的活动理论
(一)A.H.列昂捷夫是苏联有名的心理学家。.Pinwenba.com他是莫斯科大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心理学会的执委、主席团成员和副主席。一九六六年第十八届国际科学心理协会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他是代表大会的组织者和主席。
列昂捷夫是苏联老一代的心理学家。他从一九二四年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心理学研究所,和A·C·维果茨基、A·P·鲁利亚等一道,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并成为所谓文化历史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员。直到现在,列昂捷夫一直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工作。可以说,他的整个生活历史都是和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着的。
列昂捷夫用了多年时间,致力于心理发生发展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如,关于感受性的产生的观点,脑的机能系统的生活形成的观点,人的外部的实践的活动和内部的理论的活动具有共同结构的观点等。他在这些方面的代表性工作,收入《心理发展问题》一书,成为他的代表作。该书于1963年曾获列宁奖金〔4,16,17〕。
在五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以列昂捷夫为中心,在苏联心理学界形成了一个可以说是最大的学派,这个学派,人数最多,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也比较最有影响。
(二)近年来,列昂捷夫在以前多年工作的基础上,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活动理论。从1972到1974年,他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上陆续发表一组理论文章〔5,6,7〕。1975年,出版了《活动,意识,个性》专著,并于1977年再版。这是他多年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列昂捷夫的理论在苏联心理学界、教育界、理论界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和广泛的反响。举个例子,近来苏联学术界讨论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就有人试图用列昂捷夫提出的意识构成理论来解释无意识的问题。〔15〕列昂捷夫自己声称,他的上述这些著作,“目的不在于剖析某些具体的心理学原理,而是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活动、意识、个性的学说,去探寻获得这些原理的方法”。他是要以活动作为中心概念,建立自己的普通心理学理论体系。
我们知道,苏联心理学的理论结构大体形成于1940年前后,其标志是《普通心理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并于1942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得到国家的肯定。苏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就是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这个理论观点,是在批判传统心理学中的内省意识理论和根本不要意识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由C.Л.鲁宾斯坦于1934年提出来的,后来成了苏联心理学理论的一个中心支柱〔9,11,13〕。直到近年,苏联心理学尽管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和发展,但从其基本理论结构来说,也还并未超出四十年代所形成的理论轮廓。
列昂捷夫近年来提出自己的活动理论,实质上是要根据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处理作为苏联心理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的那个活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可以预计,他的活动理论将对苏联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也标志着苏联心理学理论在70年代的一个重要动向。
我们从分析研究苏联心理学理论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于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应当给以足够的注意。
二、列昂捷夫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学存在着危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心理学忽视了人的活动。
1.列昂捷夫认为,现代的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作为这种危机的表现,他举出了以下各种情况:心理学的知识越来越分裂,分裂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心理学、行为的心理学和精神的心理学,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好像正在日益消失;在心理学领域中,生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的还原论大为泛滥;心理学研究所积累起来的事实材料日益增加,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论基础则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这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心理学中,蔓延着对基本理论的轻视和怀疑态度。
列昂捷夫也承认,苏联心理学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是比较重视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的。但是近年来有所疏忽,不够重视。
2.列昂捷夫认为,心理学的这种危机,是它的基本理论、方法论上的危机。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在心理学中忽视了人的对象活动。而实际上,主体和客观世界这两者间的关系就是由人的对象活动所实现的。人的对象活动对心理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3.列昂捷夫提出,以前的各派心理学,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们共同的地方是,其出发点都是一种两项的图式,即:对主体感受系统的作用→由该作用所引起的回答(客观的和主观的)现象。行为主义的S→R公式,就是这种两项图式的最直接的表现。
这种两项图式的致命缺点是,它从原则上把主体的对象活动排除于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而主体的对象活动是一个实现主体和客观世界间的联系的内容极为丰富的过程。由于排除了活动,心理学对于解释稍微复杂一点的心理事实就感到束手无策,而必须求救于一个“直接假定”——统觉、意向等这样一些神秘的力量。其实,这些也不过是被唯心主义搞神秘化了的活动而已。
有不少心理学家曾试图克服这种两项图式给心理学所造成的原则性困难。如,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提出了“中间变量”,苏联的鲁宾斯坦提出了“外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公式,就都是属于这方面的努力。但都未能取得成功。
近年来,不少心理学家对控制论的方法感到兴趣,认为控制论可能会给心理学理论提供新的方法论基础。列昂捷夫认为,控制论的发展可以为科学的分析提供帮助,但控制论本身并不能解决心理学这一专门知识领域的根本方法论问题。因此,就是把控制、信息过程、自动调节系统等概念引入心理学中,也还是不能取消心理学中的“两项图式”所造成的困难。
4.照列昂捷夫看来,心理学摆脱困难和危机的唯一出路,是把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出发点的两项图式改为三项图式:在客体的作用和主体现状的改变之间,加入一个中间环节——主体的活动及其目的、条件、手段。
列昂捷夫认为,以前的两项图式意味着:意识决定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他自己所主张的三项图式则意味着:意识决定于人们的社会存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列昂捷夫接着进一步引申说,生活过程就是彼此交替的活动的总和,确切地说,就是彼此交替的活动的系统。
正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之间发生着相互转化:客体转化为它的主观形式,映像;主体的主观映像,通过活动成为它的客观的结果、产物。
(二)关于对象活动
1.在列昂捷夫的理论中,活动是一个最根本的、具有发端性质的基本范畴。
他认为,在主体的生活中,活动是一种分子性的、整体的单位。活动不是反应,也不是反应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它有其自己的结构、内部变化和发展。在活动这样的单位里,包含着心理反映,而这种心理反映同时又是和动作方面的因素彼此紧密结合着、不相割裂的。正因为如此,列昂捷夫才把活动看作心理学分析的一个最恰当不过的分析单位,对它特别重视,进行探讨。他认为,把活动这个范畴引入心理学中,就会使心理学知识的整个概念体系发生改变。从而,也就可以把心理科学大厦的至今还在扩大着的裂缝弥合起来。
2.个体的活动永远不能脱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存在。个体的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特点,但它总要包括在社会关系的系统之中,否则它就根本不能存在。个体的活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由生活关系所产生、所形成的。
3.个体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对象性。列昂捷夫认为,其实,在活动这个概念中,本来就已暗含地包含着它的对象的概念,因为,没有对象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初看起来好像是没有对象的活动,经过科学分析,最后总会发现它的对象。列昂捷夫指出,可以成为活动的对象的,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事物,另一种是这些事物的心理反映、映象。
由于活动具有对象性,也引致心理具有对象性。而且心理的对象性并不只限于认识过程的领域,列昂捷夫指出,需要和情绪领域,也都具有对象性。
4.活动是一种使主体得以实现和客观世界的现实联系的过程,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列昂捷夫把活动的这种丰富内容,以及它在实现主体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当中的重要作用,概括地表达为三个过渡或转化。首先,主体是通过活动的过程而和客观世界进行实际接触的,活动的过程因为要和外界的对象发生实际接触,它就必须服从于外界对象的特点、属性。所以,实际控制着活动的过程的,第一性的是外界对象,而外界对象的心理映像(它是活动的产物)则只是第二性的。这里,就要实现一个“外界对象→活动过程”的过渡,这是第一个过渡。其次,主体关于外界对象的心理反映,并不是由外界影响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指向外界对象的活动过程所引起的,这就要实现“活动过程→它的主观产物”的过渡,这是第二个过渡。反过来,主体通过活动以改造外界的对象,这就又要求实现(由心理映象所调节的)“活动过程→它的客观产物的静的属性”〔2〕的过渡。
(三)心理学要研究外部活动
1.传统的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内部活动的,如思维活动、记忆活动等。至于外部活动,则只被看成是表现出来的内部活动、意识的活动,一般来说,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外部行为,但是和意识脱离开来的。
一秒记住新域名 m.7kzw.org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